冬奥会,似乎一切与“冷”相关,项目自然与冰雪密切相关,但这是不是意味着“一冷到底”就ok呢?当然不是。
当一项运动上升到专业程度,对气温的要求也变得“苛刻”起来,“毫厘”之间的升温或降温,可能出现的情况出乎意料。
0℃或低于0℃的晴天——雪橇、雪车、钢架雪车项目理想天气低于-20℃或高于0℃——不利于跳台滑雪
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,低温问题从开幕式彩排就成为困扰主办方的“大麻烦”。
先是开幕式彩排期间-15℃的低温直接冻“傻”了观众,以至于很多人表示“看了啥不知道,冻得没记住”,甚至还使得2000多名志愿者有了请辞的想法。赛会中,由于风力较大,体感温度更是低至-20℃,寒冷天气几乎成了各国运动员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。
其实,低温不仅会带来体感的寒冷,还会对开幕式举办、比赛的成绩和公平性、运动员比赛器械及赛场设施等带来实际影响。比如在雪橇、雪车、钢架雪车项目中,最理想的气温是0℃或低于0℃的晴天。雪橇、雪车和钢架雪车赛道上的“雪”其实是人造冰,厚度要达到5厘米以上,温度需要保持在-2℃至-3℃。 跳台滑雪是公认的成绩最易受天气影响的比赛之一。气温低于-20℃或高于0℃都不适宜比赛。如果气温较低,会让运动员肢体出现僵硬,当气温在-20℃以下或持续极寒天气时,雪质过硬,甚至出现比较厚的冰晶层,运动员落地时很容易摔伤。自由式滑雪也有类似情况,过低的气温对于运动员的体能和技术动作都会产生较大影响,增加运动员受伤的风险。 对于越野滑雪而言,当气温降至-20℃以下时,便要考虑延迟或中止比赛。除了雪上项目,场馆内举行的冰上项目对环境温度要求也有要求。运动员在冰上比赛,但观众席不能像冰面一样冷。因此,通常情况下,体育馆的温度从下到上是有梯度的,越往上,温度越高。比如冰壶比赛,冰面温度在-6℃左右,冰场区域温度为15±2℃,而馆内最佳温度则要低于24℃;花样滑冰场地理想的冰温为-3℃,但室温却要营造出温暖如春的感觉。 2月平均气温低于0℃——国际奥委会选择主办城市的核心指标之一太冷,不行。太暖,也不行。 首先,太暖和的地方就容易被气温“门槛”拦住。为了达到相关比赛的条件,国际奥委会在主办城市的选择上有自己的原则和严苛要求,2月份平均气温低于0℃就是其中一项核心指标。 即便是千挑万选,遇到“温暖来袭”也让人头疼。比如2010年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举办期间,当地出现有史以来最温暖的2月,迫使奥委会不断应对和调整。而且由于赛前气温过高,使本来多雪的奥运赛场出现无雪情况。温度过高也无法造雪,组委会不得不动用军队,从几百公里以外运雪。2014年俄罗斯索契冬奥会期间,由于气温过高,组委会对比赛进行了调整。而这届冬奥会上,女子高山滑降比赛也因气温而出现历史罕见的一幕——斯洛文尼亚选手梅泽和瑞士选手吉辛以1分41秒57的成绩并列第一。吉辛和梅泽当天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20位出场,吉辛的速度率先确立了领先优势。梅泽前面大部分计时点都要领先吉辛,当她滑到山脚下时,由于赛场气温不断升高,已达到10℃,雪面开始慢慢融化和变软,导致其在最后一个坡道速度突然变慢,到达终点的用时与吉辛相同,非常“遗憾”地与吉辛并列第一。 不仅是低温,高温也会带来风险。比如跳台滑雪,气温较高时,比赛场地积雪的湿度增大,变得松软,掌握不好也容易受伤。再比如自由式滑雪中,气温的高低也会导致雪质变化,直接影响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起跳前的助滑速度。